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板三周岁“生日”,一批聚焦于国家发展重点领域、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获得了宝贵资金支持,科创板稳步运行,治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凸显科创板制度战略定位。科创板施行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上市“门槛”淡化了过去的盈利水平和净资产标准,提高了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突出了“轻资产”、“高成长”特质要求,符合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和资本密集型的特点,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创业企业具有巨大吸引力。开板以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四大行业成功上市企业约占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七成,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增强了资本市场对提高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凸显科创板制度战略定位。
上市企业知识产权实力不凡,彰显 “硬科技”成色。从约占所有注册生效企业四分之一的100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创新成果来看,中国境内发明专利授权共计13037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30项,远超申报科创板“资格线”要求;并且有超4成的企业进行了海外专利布局。其中中芯国际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更是一骑绝尘,境内授权发明专利5965项,是100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拥有的授权发明专利平均数的45倍;中芯国际另有境外授权专利1595项,说明企业已经着手海外专利布局且形成了一定专利储备。整体看,科创板企业专利申请质量显著高于我国专利申请平均水平,“硬科技”成色十足。一批奋力在“卡脖子”环节实现突破的中小微企业获得了资本青睐,为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强链补链稳链发挥了有力促进和支撑作用。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科创板是我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试验田”,三年来科创板稳步运行,为我国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科创板治理制度完善中加以解决。
一是知识产权诉讼多发亟需遏制。在100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上市前后过程中,发生专利诉讼的有14家,其中2家企业认为其他企业将知识产权诉讼作为阻碍其上市的手段,存在恶意诉讼性质,在企业重大风险提示中知识产权诉讼仅次于遭遇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疫情冲击。抓住科创板相关上市文件专利稳定性有强制性要求,借机发动知识产权诉讼,狙击竞争对手正常上市流程,可能使真正有科技实力而又亟需获得融资的企业被挡在科创板“门外”,干扰、破坏科创板制度功能实现,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挑战。对此,拟登陆科创板企业应对上市过程中可能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有充分认识。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将提高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建立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机制作为企业上市战略中的重要内容,提前做好这门“必修课”;在难以绕开专利“篱笆”的情况下,主动与竞争对手开展知识产权交叉许可谈判,提前消除知识产权诉讼风险;加大研发力度,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积极储备和布局知识产权,夯实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根基。同时,证券监管部门、发行机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产业主管部门以及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应建立协作机制,为拟上市和上市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服务需求提供支撑。
二是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需要完善。从科创板实践看,涉及知识产权的信息披露是审核重点,而因信息披露“水分大”终止上市、撤回注册申请的占相当比例。对此,除企业应履行更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外,证券监管部门应根据科创板特点积极研究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指引制度,并继续坚持评价指标和审核工作的严谨性,基于“硬科技”属性这一要求从不同层次考察和评估,比如知识产权获取来源自主性、技术先进性、与主营业务直接相关性、权利稳定性、可持续性等,坚持上市条件的宽容性和审核工作的严谨性“宽严相济”的做法,使真正拥有“硬科技”实力的企业,插上资本之翼,依靠创新发展脱颖而出。
(关键词:科创板 知识产权诉讼 知识产权鉴定所)